联系改变命运
书迷正在阅读:神奇yinjing与女高中生(高H)、罪臣(ABO)、黄游女主是女同(纯百NP)、性奴(高H)、初次见面,别咬得太狠、换夫、楚佩环风 1V1 H、糙汉和小书生(bl,高h)、魏妤、千钟醉
申雪婷生日的时候我答应她说写篇思考类的文章,难产了大半个月,属实因为重视。 标题早早定下来《联系,改变,命运》,内容却是迟迟动不了笔,想说的太多,能写清楚写明白的太少,属实有些头疼。 1. 她说“你像个佛教徒(没有什么欲望)”,我说不是的,要当了和尚就不能zuoai了。 zuoai很重要,尤其对女性来说。只要到了合适的年龄,女人的身体会周期性地发情。 发情,散播性信息素,吸引异性交配——这是生物天性。为什么有些女人喜欢拍摄裸体、裸聊?本质上是散播性信息素。 大抵在社会化过程中,人类已经失去通过气味散播性信息素的能力,于是拍摄裸体乃至裸聊就成为一种散播性信息素的代偿方式,尽管这个方式不合乎道德。 道德和天性有些时候是冲突的、对立的,尤其在“性爱”方面。道德的约束和“性”糅合在一起,就形成了具有人类特色的“性羞耻”,我很喜欢这种羞耻。 在调情的时候,这种羞耻能让女人的身心很快调节到合适的状态,更敏感更易高潮。 不过,这种性羞耻也可能会演变为极度敏感——如果一个女人长期处于高自我道德要求、高性压抑、高焦虑的环境中,伴随着性羞耻的发生,来自外界的一个眼神都会刺痛,并产生被迫害妄想。 会很痛苦。 准确的说,这种痛苦会不断强化一个女人的“性抗拒”,继而逐渐演变为对“男性”群体的抗拒,排斥恋爱,排斥婚姻。 在我眼里,性抗拒严重、男女对立严重的女性,内心其实很痛苦,她们通常很有道德感,但这种道德感往往又是外界强加给她们的——可能是来自家庭或者周围环境,捆住自己,从而也让自己善于作用这种道德去捆绑、束缚别人。 这很痛苦。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,社会、大众普遍对某个职业、某种事物有着极高的道德要求,意味着对这种职业、事物的广义剥削。 譬如教师、医生类职业普遍受到道德层面剥削。 ——人们恐惧什么害怕什么就用道德剥削什么。 这不公平。 但事如此。 放到两性问题当中,女人通常会受到更高的道德剥削,男人花心成了风流但女人花心成了yin贱,类似的不公未免太多了。 但(叹气)从生物的角度,性的主动权本来就能且只能掌握在女人的手里——我极度排斥“女人为了迎合男人的欲望发生性爱”,男人如果无法自然勾引女人产生性欲,而是强加欲望在女人身上,那么这种行为和强jian其实没区别。 这也是我尊重(非同情)妓女职业的原因,我无法嫖娼,因为在我的认知里属于强jian,而以颜色取悦男人换取报酬的女人,实质是收钱承担男人宣泄的情绪,作用在内心,往往会就加剧情绪淤积的情况,从而变得过度敏感和焦虑。 大体来讲,男人强加在女人身上的欲望只是把女人当做宣泄情绪的工具,又通常,这种欲望会以“占有”的形式出现,逐渐演变为“掌控”,最后成为权力。 但“权力”不应当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行使权力,这就违背了人权平等,男女平等。 正确的权力,应当是被管理的人们同意赋予的权力,真正行使权力的人是被管理者。 当然(笑)在两性相处过程中,女人往往会“临时”同意赋予男人羞辱、束缚乃至虐待她的权力,这是两性情趣的部分。 但这种权力不是长久的,只是游戏扮演的部分。 2. zuoai很重要,我几乎不和对我缺乏“性”趣的女人深聊,因为性同意是被爱的同意。 我的时间很廉价,但如果不是用在“爱”一个人而只是用在闲聊,那就毫无价值了。 当一个女人不同意被我爱——请注意,不被同意的爱势必造成伤害,在这种情境下,再爱,也就变得不礼貌了。我的生理层面的性欲其实不算强,在当今,生理层面的性满足太容易获得,网络上到处能搜到符合性癖的图、文、音影,也不从乏纯粹的性交友类的平台。 如果只是为了满足性需求,我的左手和右手,搭配刺激性欲的视频,就能完成任务。 但我一直保持着和女人调情的习惯,用于确认她对我的性趣,如果对我失去了性趣,那么爱就要“适可而止”避免伤害。 过去的三年,我爱过许多女人,也许有二三十位,又无不例外,在她们对我失去“性”趣之后,感情无可避免走向终结。 我并不因为感情的终结悲哀,我习惯了这个过程,也知道,我残缺的爱没办法长久陪伴她们,只能是彼此短暂拥有彼此。 不要勉强。 不要强求。 印象中,我只主动对旸乞求过性爱,当时她疯狂伤害自己,但和我的联系已经很微弱了,我很难影响她,我试图通过这种方式,勉强加强和她的联系,从而牵引她不再疯狂伤害自己——那段时间我好像什么卑微的事情都做了,所幸结果是,她没有发生不可挽回的事。 尽管我很清楚旸在许多事情上对我不真诚,她甚至向我隐瞒了真实的姓名,让我把一个假姓名刻骨铭心,她还一直对我撒谎,但这些其实没有真正伤害到我,真正伤害我的,是她对自己的伤害。 人的内心,往往只能被自己真在在意的事物严重创伤,和我建立联系的女人,我自始自终在意的,往往只有“身心健康”,所以当健康受到侵害我就会难受。 有时候,这种难受甚至会高于生命,让人想死。 所以,请保护好我,而最好的保护,是爱好你。 好好爱你。 我好好爱你,你也是,要好好爱你,一起爱你。 这很重要。 3. 每个人对于爱都有自己的理解,我也不例外。在我的理解里,爱是一种联系方式——我爱你,是我用爱的方式联系你,如果你正好也喜欢我的这种联系方式,那么我们就有彼此建立联系的可能。 对于很多人来说爱是抽象的,但对我来说,爱是具体的,爱作为一种联系,任何联系都需要介质,爱同样拥有七种介质: 真,知,慧,性,意,善,美。比如性是爱的重要介质,狭义上的性指的是性交流,性交流不是单纯的体液交流和感官刺激,性交流还承担情绪流通的作用。 当然,爱不仅仅有男女之爱,还有亲人间的亲爱,友人间的友爱,以及对某种事物的热爱。其中,亲人之间的性,指的血缘或者亲缘;友人之间的性指的是性情——性情这个词比较抽象,具体来讲就是“同荣共辱”的感觉,因此,在对待某些事情上,友情容易产生。 对事物的热爱中,性则是个性,你所热爱的事物必然也是你个性的具现,并值得你为之投入大量的热情、时间、精力乃至金钱,甚至于你愿意为之付出性命。 我可能和“爱的很抽象”的人不同,最大的不同,应该是我“爱的很具体”。比如说我只会和爱人讲真话(可能有极少的无意识的谎话),即便真话的内容可能带去伤害,但能且只能说真话;比如我会牵着你的手,陪伴你一起面对你内心的困苦,这是爱的“知”质。 有人曾问我是不是“白骑士”情结(通过拯救他人填补自身空缺),尽管从行为的角度来讲我有很多白骑士的特征,但实际上,我不仅没有助人情结,还很喜欢被人帮助,尤其喜欢被女人保护。 我只是爱的目的性很强,并缺乏正常男女相爱理应有的“占有欲”,我不仅仅是缺乏占有欲,我还会鼓励我的侣伴尽可能多的交友、建立朋友圈,流通情绪。 甚至我会因为我无法提供完整的爱感觉到亏欠,并在“合适的时候”鼓励侣伴在现实交往男友——我很重视侣伴的现实情感,亲情、友情,乃至完整的爱情。 固然,我很期待彼此建立一段长久浪漫的爱情,但我的爱不完整,只能以不完整的方式,尽可能牵引你脱离内心的困苦。 如果你在得到解脱后,依然能长久、欣喜接受我的爱,那么这段爱自然而然会长久。 我是一个极困难改变感情的人,甚至于说,对比我在不同相处时间段在意的内容,会发现我大差不差是那样,一如既往。 我一直在。 是的(叹气)我一直在,直到你不再,你离开。 4. 爱是一种联系,任何联系都会轻微动摇彼此的命运,伴随联系加深,命运的轨迹变化越大,又或伴随联系失去改变命运。 我mama生我晚,在我年幼的时候碰巧撞上更年期,她的脾气很暴躁,动不动会拿竹鞭抽打我,抽打得很用力,状若癫狂,有时候还会“生气换成笑”抽打我。 如今的我很能理解她那时候的情感状态,但这种理解,并没有改变她抽打我的事实,也没有改变过往人生我和她的对立。 她很大程度上打掉了我对女性的感觉以及打掉了我对女性的自信,现实当中我对女性敬而远之,我会保持礼貌但实排斥。 我的第一份工作做了四年,我挺喜欢那份工作,正常情况,我可能再做四年也不惫。 但单位里传出我和另外一个女同事的绯闻,我就立刻陷入严重焦虑,我甚至会把自己形象弄得特别邋遢,来应对这种绯闻,最后实在忍受不了内心煎熬辞职。 回到我mama,我的父亲在我读初三升学的时候过世——对我mama来说父亲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“联系”,“联系”的断开改变了她的命运,她进入了另外一条命运轨道。命运改变性格,伴随命运的改变,她的性格完全变了,比如她对我就再也没有动过手,柔和许多。 父亲的死亡对我来说,也是一段重要“联系”的失去,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有严重的强迫症、被迫害妄想症,以及很严重的自杀倾向,一直持续到初中三年级,父亲死后,我一边羡慕他的死亡,一边也从“想死”转移到对“死亡意义”的探究,我很早开始研究死亡。 或者说,我的理念,无论是我在情绪方面的研究,还是爱的研究,自死行为的研究等等,都是从“死亡”的基础上搭建。 昨天,江盈问我说“你为什么这么理解我”,我说“因为你曾经或者现在很想死”。 我对死亡很敏感,这种敏感更像一种直觉。不过我并没有助人情结,不会因为一个人想死去阻止、劝说,若非我爱的人,生死和我没有任何关联——你不能指望一个漠视自己生命的人重视他人的生命,哪怕他对死亡有独特的理解。 我对自死的选择都表示理解,准确说,一切自死行为的本质是求生,但因为行为过于激烈,所以在求生的过程中死掉了。 我也许会因此感动,悲恸,但更多的还是理解。 当一个人,在情感层面上和全世界失去“联系”,内心就会难以抗拒地产生自死的愿望,如果这个愿望足够强烈,那么死亡就会来得很仓促。一个人失去和世界的联系,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希望。 这个失去联系的“空窗期”有时很短,但短暂的情感空窗,也足够致命,所以我很重视侣伴现实中和亲人朋友间的联系。 只要联系足够紧密,那么就不容易出现空窗期。 当然,建立联系的主要目的通常不是阻止自死行为发生那么极端,联系的建立,主要目的是情绪流通,保持内心的平衡。 5. 人的内心,容积是有限的,不可以无限量地塞入情绪,那样会把内心撑坏;同样也不可以严重透支情绪,会把自己累死。 大多数情感问题,在我看来是情绪流通出问题。 有些人知交的朋友很少,家里人不理解,长期生活在情绪压抑的环境当中,情绪淤积很严重,但内心的情绪流通不出去。 当一个人,内心情绪淤积时,就会触发心理保护机制,这种保护机制叫做“欲望”。 是的,欲望的本质,是情绪淤积触发的心灵保护,有些人食欲旺盛,是通过大量进食的方式,宣泄情绪;有些人消费欲旺盛,是通过消费的方式宣泄情绪;有些人伤害欲旺盛,是通过打人、骂人的方式宣泄情绪;有些人倾诉欲旺盛,是通过倾诉的方式宣泄情绪;有些人性欲旺盛,通过zuoai的方式宣泄。 欲望的本质是把心中淤积的情绪宣泄出去,一个现实中低欲望的人,要么是内心情绪亏空严重的人,要么是她有良好的流通情绪社交网络,让她情绪去流通。 和欲望相对的是渴望,有些人现实生活中一直在殷勤付出但得不到对等的回报,又或者长期、大量地透支劳动力很辛苦。 长此以往,内心处于亏空的常态中,她的欲望不高,但很容易被别人的热情和夸赞吸引,也很容易被人用好话说动——大体来讲,比较好骗,容易被人控制。 人类是受情绪支配的感性生物,长期的情绪淤积或者情绪亏空,会引发一系列问题。 最典型的,比如所谓的“回避型人格”,本质上是因为情绪淤积太严重,导致来自他人善意或者恶意的情绪都会刺痛自己的内心,于是就会逃避别人的情绪。 再比如PUA类情境,本质是情绪长期亏空导致对他人支配、夸奖自己产生强烈渴望。 当然,情绪问题从来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,有些人身上会同时出现情绪淤积和亏空的双相表现,也反应了现实中长期所处的恶劣环境——环境的恶劣并不完全指代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伤害的环境,有些人,长期生活在溺爱环境同样会出现严重的情绪淤积问题,归根结底,情绪作用在人心里没有好坏之分。 长期的情绪问题,会导致变态欲望或者变态渴望的滋生——变态是相较于常态的变态,有些不被人理解的变态行为,比如说重度SM行为,背后是情绪问题。 这些问题伴随情绪得到调节,就能很好地缓解。 但有残留。 准确的说,是路径依赖,比如有些人会逐渐形成通过打人、骂人、自慰、自虐等方式,来帮助自己宣泄情绪的心理习惯。 6. 建立联系最主要的目的,可以是情绪流通,但是除了流通情绪以外,联系改变命运。 假想一下,我们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上运动的两颗星星,我和你建立联系,这种联系就像万有引力,牵引着彼此偏离轨迹。 是的,我们习以为常的“生活”往往就是枯燥和乏味的重复,就像一颗行驶在固定轨道上的行星,也因为生活的枯燥乏味,我们情感上渴望变化,而能让我们“生活”产生变化,通常是新联系。 联系作用在“生活”层面,牵引彼此发生改变,继而动摇命运,让命运发生改变,组建新的生活,塑造新的环境,而人在不同环境有不同的性格,因而性格发生改变。这是联系改变命运的逻辑。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联系,因为距离足够接近,足够直接,所以能产生最大的作用。 其中,亲人之间联系的建立或者断开,伴侣之间联系的建立或者断开产生作用最明显,然后是基于某一共同目标、共同爱好的友人,再然后是和热爱的事物、目标的联系……当然这个顺序并不绝对,有些人和亲人、伴侣乃至友人的联系很糟糕,那么就会对工作或者金钱之类的无论其他的什么异常热忱。 客观上也存在高于一切现实联系的精神联系,譬如对哲学、科学、文学、神学、数学、美学等某个领域有超越个体生命、超越自我生命的精神联系,这种联系,用通俗的词汇形容就是“信仰”。 我会倾向于认为,一个有坚定信仰的人,无论信仰什么,都是能依靠这种联系调和内心情绪,并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人。 往往也是这样的人,能够在某个领域铸就不凡。 当然,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,命运晦涩难懂,琢磨不透,但归根结底命运的改变源于联系,源于彼此的牵引,源于生活的改变,源于环境的改变,重塑性格。